2017年5月15日下午3点至5点,北外国关学院在西院综合楼1151会议室举办了北外国关前沿沙龙第十六期活动,活动主题为“中美竞争与泰国、缅甸的外交选择”。本次活动邀请的嘉宾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University of London)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韩恩泽,尹继武教授主持,张效民副教授和史泽华副教授分别担任评议人,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其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众多学者和同学也参与了讨论。
尹老师首先对韩恩泽副教授进行了简要介绍和热烈欢迎。韩教授系我校97级亚非系本科,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关系中的政治认同、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问题等。学术成果颇丰,曾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2013年),在国际专业期刊World Development, China Quarterly, Security Studies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接下来,韩恩泽副教授开始了讲座。韩恩泽教授介绍了他的选题背景:第一,从当前国际政治的现实来看,东南亚可以视作中美之间竞争的前沿战线;第二,从理论上来说,传统的理论研究对小国有一定的忽视,往往会忽视小国在外交政策中的能动性。因此,他试图通过对泰国和缅甸二战后的外交选择进行对比案例研究,以此来更好的理解中美在东南亚的竞争。另外,选取泰国和缅甸这两个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存在较大可比性。泰国和缅甸同为东南亚国家,二者在外交上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泰国的是二战中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它总是能够通过及其灵活和圆滑的外交政策与强者结盟,主要表现在二战中与日本结盟,二战后与美国结盟,冷战后日趋中立平衡的外交政策;缅甸在二战中为英国殖民地,战后经济发展速度极快,但受到民族分裂困扰。因为中缅边境掸邦的问题,在朝鲜战争中被美国视为牵扯中国力量的一环,但并未与美国结盟,其外交政策在总体上比较独立。
韩老师从三个案例入手分别比较了泰国和缅甸的外交政策,分别是冷战初期两国接受的外国援助、两国的反共内战以及冷战后的政权变更。对比三个案例,韩老师认为,对小国来说,对外政策得失与其对国际竞争大环境的判断和自身的外交政策取向有很大关系。第一,当大国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竞争的时候,中立位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外交政策选择;第二,当大国之间的竞争是恶性的时候,与强者结盟,实行追随(bandwagon)战略。
韩老师的精彩讲座博得了在座各位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张效民老师和史泽华老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评议。张效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评析:第一,在分析小国的外交时,如果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大国的力量、结构性的力量是应该更多被考虑的。而且,小国的资源禀赋等先天性的因素也会影响小国的外交自主性。第二,韩老师的讲座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能通过对历史的分析为中国当前的周边外交提供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史泽华老师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对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给予界定;其次也需要考虑冷战时东南亚国家所认为的大国究竟是谁,尤其不能不能忽视苏联的存在。
韩老师对两位老师表示了感谢,并作出了详细的回应。他也认为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的区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确立一定的指标去界定;另外,在冷战时期东南亚国家的眼中,共产主义与非共产主义是两个方面,而对他们来说,影响他们的共产主义国家的代表是中国,而非苏联。接下来,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相关的问题,话题涉及到印度对缅甸外交的影响作用、两国军政府对外交的影响作用、大国的战略需求对小国外交的影响等问题,韩老师一一做了耐心地解答。
最后,尹老师对此次沙龙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从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文本的变迁可以发现,我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此次的话题给予我们诸多启发。首先,韩老师尽管强调小国的能动性,但是他的框架并不是单一性的能动性理论。从历史纵深的角度来说,小国的外交走向存在很多的偶然性,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框架做出解释。其次,就国内政治对外交决策的影响而言,IPE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在安全领域,尽管存在更加注重国内因素的趋势,但是由于涉及决策过程,并且在数据获取上往往存在困难,安全领域关于国内因素的研究还有待深化。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李宏洲供稿;高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