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下午3点至5点,北外国关学院在学校西院综合楼1151会议室举办了北外国关前沿沙龙第十七期活动,活动主题为“理解中国的环境治理——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本次活动邀请的嘉宾为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张春满,尹继武老师主持,李猛老师和陈多闻老师分别担任评议人,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其他高校的众多同学也参与了讨论。
尹老师首先对张春满博士进行了简要介绍和热烈欢迎。张春满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万里常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曾在《当代亚太》《中国行政管理》《世界经济与政治》《东亚研究杂志》(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法律、文化和人文》(Law, Culture and the Humanities)《中国政治科学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等发表学术成果 20多篇。多次在ISA、APSA、ACPS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会议场合宣读研究成果。他曾受邀以专家身份在中央电视台美国演播大厅现场用英语点评国际事务。
首先,张博士对环境治理的概念进行了一个大致的界定,并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史进行了一个大致梳理。他认为当前所说的环境治理,是一个现代才兴起的政治生态学和环境政策的概念。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涉及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的破坏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埃及法老建金字塔对环境的破坏,秦始皇大兴土木对森林的破坏。直到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对环境治理的认识才被唤起。
那为何人类对环境治理的关注直到后工业时代才被唤起呢?春满博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就内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四个因素:第一,人类生存安全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威胁;第二,发达国家公民的价值体系发生改变;第三,发达国家国内政治体系的多元化;第四,人类拥有了坚实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就外部因素而言,面对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类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维持平衡。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到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地球峰会,直至近些年来各项全球环境、气候大会协定,可以看到,人类正在致力于从单纯的生态保护走向可持续发展。
其次,张博士介绍了为何他要进行中西比较。比较法是社会科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三个因素可以说明使用比较方法的好处:第一,比较的方法有利于甄别事物的本质;第二,比较方法能够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就此而言,可以通过比较方法探究环境治理的普遍发生规律和治理规律,也可以就此明确国家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第三,使用比较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看清楚差距,力图掌握后发优势。
接下来,张博士对中国建国后的环境问题进行了一个简要梳理。建国初期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五年计划、大跃进等非常强调工业化建设的时期,并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到了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乡镇企业极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分散、设备落后造成的污染问题,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了污染,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有所察觉;90年代以后,中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频发,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政府开始加速推进治污进程。
通过对比中西方的环境治理历程,张博士发现四个显著的不同:第一,西方大多数国家是主动进入环境治理的场域,而中国是被动进入环境治理的场域;第二,就污染方式而言,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输入性污染以及本土污染,而西方国家只存在本土污染一种方式;第三,就污染路线而言,中国出现了从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的现象,而西方国家并不存在这种大规模的污染转移;第四,就污染转移而言,中国还存在着污染企业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的情况,而发达国家更多是一种跨国转移,即向欠发达国家转移。
那么,我国是怎样进行环境治理的呢?张博士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环境治理历程进行了概括。在1979—1992年期间,我国主要通过建立环保机构,确立基本国策以及立法的方式强调环保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在1992—2007年期间,我国开始强化环保机构,加快进行各项环保立法;在2007—2012年期间,08年汶川地震给非政府组织等非政府机构一个发展的契机,治理手段也日趋多元化。2012年之前尽管环保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2012年至今,新一届政府对环境治理给予了史无前例的关注,加强了顶层设计的力度,表现在实践中:首先,推行垂直管理体制试点。这种管理体制下,环保部门的权力极度扩大,减少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其次,重造环保官僚体系,具体指对领导班子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基层环境部门执法力度;再次,推进环保督查、约谈以及监察机制。最后,国家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尤其是信息技术),构建以排污许可为中心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和建立全覆盖的环境监测网络。
综合以上探究,张博士认为,通过中西比较的视角可以发现:第一,我国的环境治理在一定意义上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需要我们抓住后发优势;其次,在我国的环境治理努力中,国家的作用极其强大;再次,我国的环境治理中,污染治理与低碳转型并不同步。
张博士的演讲受到了李猛老师和陈多闻老师两位评议人的高度评价,两位老师与在座的学生就当前我国的环境治理现状进行了一系列交流,大家讨论到了“一带一路”与环境治理的关系、中国的垃圾分类、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中国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奢侈与环保意识的推行等问题。
最后,尹继武老师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张博士的到来表示了感谢。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李宏洲供稿;尹继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