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共同举办的“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座谈会在北京市委召开。太阳集团tyc539张志洲教授以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署名单位发表的文章《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获得一等奖。获奖文章原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7年2月17日第7版,以下是该文摘要。
“在国际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话语权政治’、但国际话语权格局却长期“西强我弱”的背景下,本文从国际制度话语权建设的角度出发,引出国际制度背后更为本质的国际规则话语权竞争问题,进而探讨如何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历史地看,近代以来的国际秩序,如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秩序、1815年的维也纳秩序、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秩序和二战后的大国秩序等,主要是通过武力和战争来塑造的,今后的国际秩序将越来越依赖于非武力性质的国际规则来建构。国际规则不仅左右各国间利益分配,而且决定一国在国际社会所能扮演的角色,并对其国际行为合法性进行评判。因此,国际规则话语权的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形式。
从政策起点来说,面对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的现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虽然这里强调的是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但对提高国际制度话语权的要求应该作拓展理解。其一,国际制度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在政治、文化、宗教、环境、卫生、安全、反恐等领域也大量存在。中国在这些领域同样需要提高制度性话语权。其二,国际制度分为有形的国际制度和无形的国际制度,但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国际制度,其核心都是国际规则,没有国际规则就没有国际制度。因此,要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首要的是争取和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那么如何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呢?本文指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应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国际规则话语权战略,明确增强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的着力点。这包括:
其一,抓住网络空间这一重点领域。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国际规则各不相同,要增强中国的国际规则话语权,必须抓住重点领域。网络空间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但相关国际规则尚不成熟的重点领域。增强我国在网络空间的国际规则话语权,网络技术力量是基础、线上运行规则是核心,要将线上规则与线下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
其二,用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这是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根基所在。例如,对于现有国际规则的修订,要知白守黑、审时度势;在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中,要顺势而为、以德服人,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与周边国家建立信任机制时,强调‘亲、诚、惠、容’;在制定解决国际争端和利益纠纷的国际规则时,强调兼爱、非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化干戈为玉帛的精神等。
其三,遵循话语权生成的基本逻辑。强大的逻辑说服力、公正的价值理念、科学依据和实证材料等,是构成话语权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在增强国际规则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要力争做到在议题设置上有引导力、在规则制定的讨论中有说服力、对于霸权倾向有回击力、对于质疑有解释力。
其四,遵循融通中外的基本原则。在国际社会,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关注点和价值理念往往千差万别。在国际规则的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应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