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成副教授专著《和平发展:中国国际领导力分析》出版

作者: 时间:2019-07-03 点击数:

    我院李永成老师的新著《和平发展:中国国际领导力分析》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平发展战略视角下中国国际领导力研究”(项目号:12KD017)的最终成果。以下是专著摘要。

 

 

国际领导力是在国际关系中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引领能力,意味着对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或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提出变革蓝图,并以软性方式凝聚集体动力,引领国际社会不断走向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变革愿景,最终实现愿景。本书以现实主义理论为学理依托,以和平与发展为基轴,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世界和平与全球发展进程中的国际领导力思想和实践做些初步的传统质性研究工作。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际政治既是权力政治,也是和平政治,从而也是发展政治。权力政治以各主要国家之间相对实力的动态变化为基础,以权力-安全竞争为动力,集中表现为大国间因为不平衡发展而导致的国力兴衰和地位升降,使国际结构的格局特征在单极、两极、多极之间转换。权力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环境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大国、强国天然地应该承担维护、促进世界和平的主要责任,应该奉行自我克制,防止滥用手中的强制性实力;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旦大国、强国无视军事力量的局限性,滥用军事实力,奉行进攻性的军事战略,以领土扩张为对外政策取向,则必然危害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伤害发展环境,导致异常严重的国际政治负外部性。显然,和平与发展既密切相关,又需要有效地对权力政治的负外部性进行管控。因而,现实主义世界里的国际领导力必须也应该以和平与发展为依归。现实主义世界意味着安全竞争、利益冲突是基本逻辑,战争依然是国际关系的基础性问题,管控安全竞争、调和利益冲突、防止战争暴力依然是国际领导力的基本要求。然而,“和平与发展问题一个也没解决”,邓小平同志三十年前的战略判断,至今依然成立。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卓越、理性的国际领导力。只有真正服务于促进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领导力,才是能得到世界人民衷心拥戴的领导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不断提出应对当今国际关系重大问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新观察、新论断和新理念,逐渐形成引领国际关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思想体系,涵盖努力目标、战略选择、基本原则、主要路径、价值取向等五大要素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努力目标是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选择是坚持自身和平发展,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基本原则是合作共赢,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主要路径是建立形式多样的伙伴关系,倡导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价值取向是坚持正确义利观,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弘扬正义,在国家关系中义利兼顾,以义为先。

在习近平看来,立足国情,不忘初心,坚守发展,是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国内基础;而树立世界眼光,将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下,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是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要求。他说,“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接受路透社记者的书面采访时表示,“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将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共同发展的促进者、国际合作的推动者。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对于“中国是否会有朝一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警察,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个问题,习近平强调,“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努力,不是想成为所谓的‘世界警察’,更不是要取代谁。”他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新“三不”战略表态。

习近平的上述表态揭示,中国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基本理念,积极理性地回应国际社会的责任期待,在事关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当今形势下,中国如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总体看来,和平发展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洞悉世界大势和民心所向的战略远见,也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以来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性理论视角。十八大以来的新时期,我国对国际领导力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性探索,其核心是主张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关系的顶层设计,致力于将和平与发展塑造为国际关系的基础价值观,强调政治解决若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矛盾,反对武力推广西方民主体制,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求和平;主张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为平台,推动全球和地区和平发展治理迈上新台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国际多边机制创新,引领互联互通时代的全球和区域发展;以主场外交为契机,阐述中国方案,提升中国国领导力、平衡当今世界长期以来的国际领导力赤字。

推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依然是中国国际领导力的关键。中美作为当今国际政治中公认的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两国关系的走势被赋予了大量的政治想象,两国领导人如何引领中美关系健康发展,不仅为双方所关注,也是国际社会的瞩目焦点。在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的力推之下,中美两国领导人逐渐展示强大的和平领导力,达成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约瑟夫·奈高度评价习近平展示的领导力,用他的话说,“习近平主席是强有力的领导人,习主席提出的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国际结构的基本态势对领导人外交决策的影响至关重要,但要避免陷入“结构决定论”,因为结构只是为领导人的战略决策提供了目标与手段选择余地的范围,国家越强大,在国际结构中的相对实力地位越有优势,选择的余地便越大。这种物质逻辑表明,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国际结构主要是一种外部制约力量,更关键的是领导人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和手段,因时制宜,顺势而为,科学地界定本国的战略意图,避免逆势而动,盲目焦躁冒进。这有力地支持了习近平主席有关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事在人为”的提法。现实地看,中美缓解战略互疑、提升战略互信,减少甚或解决战略意图问题带来的困扰和阻碍,可以也必须坚持事在人为的逻辑,充分发挥领导人的主导作用,加强战略沟通,相互尊重核心关切,深入拓展共同利益,深化各层次各领域的政府沟通交流机制建设,在两国政治经济精英中形成支持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流认知;同时推进人文交流,打造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坚实的主流民意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共商共建共享进程是中国国际领导力的基础。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新时代以来,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千方百计抓住全球化进程造就的发展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国际体系,国内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在40年的时间里从大而穷的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铺垫了发展领导力的硬实力底子和软实力基础。十八大后,面对国内外两个发展环境出现的新态势、新情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实事求是,以战略家的长远眼光,务实统筹国内改革实际和国际政治大气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加主动的风格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谋篇布局,积极进取的外交格调逐渐形成,发挥引领作用的政治意愿和主观能动性更加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酝酿、提出和落实充分反映了这种逻辑,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国际国内两个发展环境所做的创新性回应。“一带一路”倡议描绘了基于互联互通的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美好愿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实际外交工作中积极力推,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开发战略充分对接,已取得若干早期收获成果。愿景、行动与成果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领导力要素,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习近平在国际发展领域的领导能力与风格,值得充分肯定和深入研究。

美国学者将国际领导力细分为结构性领导力、制度性领导力与情境性领导力三种,实际上也是国际领导力的三个分析层次。结构性领导力以塑造国际结构特征的大国间实力分配为基础;制度性领导力以引导、规范各国行为的原则与程序为要旨,以制度化规则和相互预期为基石,促成以国际制度为平台、联合主要国家进行“集体领导”;情境性领导力是领导人“抓住机遇塑造或重塑国际政治秩序的能力”,主要取决于领导人个人认识、应对国际政治中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结构性领导力层次上的努力,亚投行彰显了中国的制度性领导力,“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情境性领导力的生动体现,中国外交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审慎推进完善这些工作。

 

 


Copyright @ http://www.medaler.com/ 太阳集团tyc539 - 太阳集团官方网站入口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